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创建于1958年,是国家“211工程”“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”重点建设学院,是长安大学建设交通运输工程“世界一流学科”牵头学院。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把党建工作贯穿办学治院、教书育人全过程,系统开展公路交通创新和社会服务,为交通强国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智力和人才支撑。2024年4月,学院党委入选第四批“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”培育创建单位。
精神领航、以文化人,筑牢砥砺奋进的“交通堡垒”
擦亮“开路先锋”精神底色。从“西北开路先行官”霍维德到“两路先锋”刘良湛,从“算盘珠子拨出延河大桥”的周楫到“用生命温暖冻土”的胡长顺,学院深入挖掘老一辈公路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血脉,传承和丰富“两路精神”时代内涵,孕育形成“公为天下,路向远方”的学院精神和“交通报国、甘当路石”的“交通红烛”精神,打造“王秉纲论坛”“胡长顺奖学金”等彰显学院特色的文化名片,引导广大教师做甘为人梯的“铺路石”、敢为人先的“探路石”、与国同行的“筑路石”。

王秉纲论坛
建设文化自信坚强阵地。建设学院文化墙、研究生导学团队学习室、党建活动室等线下师生先锋示范基地,打造“两微一网一号”媒体矩阵,构建《交通红烛》专栏,推出“公路大先生”“大师-名师-良师榜样”“引路人”等大批优质网络文化作品,引导师生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。
打造公路交通文化品牌。依托校史馆和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“公路交通博物馆”,举办中国古代交通展、“交通强国”青年说等文化育人活动,组织千余名师生开展古今重大交通工程考察和院史溯源实践,近年荣获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、省级标兵团队、全国“千校千项”最具影响好项目等荣誉。

组织学生开展交通工程实地考察
师德导航、铸魂育人,引育勇担使命的“交通红烛”
坚守铸魂本色,构筑“大思政”工作格局。以创建长安大学“三全育人”示范学院为契机,构建“思政教师+专业教师+行业专家+学生”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,助力学生树立学好专业本领、投身国家建设的理想信念。近年“交通强国”等四门课程入选国家级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学生在重要科创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,陕西卫视围绕主题“发挥世界一流学科优势,提升创新创业育人实效”,对学院双创育人工作进行报道。
深化教学研究,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。贯彻“生为首位、课比天大”育人理念,以智慧教室、长安学堂等信息化技术推动“五大金课”建设,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、省级一流课程9门,在校内外平台上线中英文MOOC课程16门,形成“校级-省级-国家级”一流课程方阵;固底板、补短板、锻新板,打造公路交通一流教材体系,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、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和一等奖4项,学院获“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”(陕西唯一);创新卓越工程型、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,“茅以升班”特色育人项目揭牌,形成国际工程班、中外合作办学、来华留学“在地国际化”人才培养体系,育人经验辐射全国百余所院校。
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肩负新使命勇毅前行。学院打造“交通红烛”师德品牌,两支教师团队入选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,获陕西省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示范团队,多名党员教师在重要部门、重大工程挂职锻炼,涌现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、全国模范教师、陕西省先进工作者、陕西省高校优秀党员、陕西省“五一巾帼标兵”、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先进师生模范。2024年8月,学院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,实现学校该项赛事成绩新突破。

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公路工程教师团队

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公路隧道工程教师团队
科教引航、深钻细研,锻造自立自强的“交通尖兵”
坚定科研报国初心,在科研创新中响应党的号召。开展“科研星火”品牌建设,聚焦国家重大战略,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。以3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为抓手,以14个国家级与省部级平台为支撑,组建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11支,充分发挥“路桥隧”等公路交通传统优势,开创绿色低碳、智慧高效、长寿耐久等交通前沿领域新赛道,协助教师申报揭榜挂帅项目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、课题15项,年均科研到款1.2亿元以上,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、二等奖共2项、省部级奖60余项、中国公路学会等一级学会奖60余项。
践行科技强国使命,在急难险重中展现尖兵风采。始终把党旗插在乡村振兴和科技攻关主战场,在多个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。桥梁抗风抗震团队迎难而上,以最快速度查清虎门大桥涡振产生原因,为大桥快速恢复通车提供关键技术支撑;隧道工程团队教师深度参与316国道凤县酒奠梁隧道“8.30”塌方事故救援,10名被困人员全部获救,创造了隧道塌方救援成功案例;桥梁智能软件研发团队建立集“辨-算-演-比-判”于一体的港珠澳大桥桥梁服役状态智能仿真、实时在线评估与分级预警系统,实现桥梁数字化运维技术重要突破;公路隧道建养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针对20公里级超长隧道施工通风与环境控制、深大竖井施工与灾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,在天山胜利隧道谱写着新的长大赞歌。

世界最长在建高速公路隧道—天山胜利隧道
协作助航、交流共享,争做连通国际“交通使者”
加强国际科技交流,构建高质量开放创新生态。积极推进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,持续推进国家“111计划”学科创新引智基地、教育部联合实验室建设,新增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、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;牵头创建“国际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标准联盟(TISA)”,发起“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标准国际论坛”,先后举办中国-中亚、中国-北欧等交通技术标准对接研讨会,推动中国交通技术与标准国际化,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交通治理中的话语权。

学院承办中国-中亚交通基础设施标准对接研讨会